【天信資訊】PPC開發模式下現代產業園區的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
一 PPC開發模式下的港口、產業園區與產業新城
PPC(port-park-city)即“前港—中區—后城”,是一種園區開發模式,指由一個企業獨立地開發、建設、經營、管理一個相對獨立的區域,它的核心在于港口先行、產業園區跟進、配套城市功能開發,進而實現區域聯動發展。這種生態圈式可持續發展的模式,是以一套以市場化方案來實現城市和園區運營的空間發展模式,實現港、產、城聯動,將政府、企業和各類資源協同起來,成為城市或區域轉型升級的戰略安排。
PPC商業模式以港口為龍頭和切入點,以臨港的產業園區作為重要載體,打造國際產能合作平臺。PPC開發模式的核心是港口,港口的對區域的經濟貢獻體現在多個層面,具有復雜性、間接性等特點,其貢獻水平受港口自身發展特點、城市產業經濟發展特點以及二者之間的關聯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前港—中區—后城”以港口先行、產業園區跟進、配套城市新區開發,從而實現成片區區域的整體聯動發展。通過港、區城聯動,構建由政府推動、企業主導、匯集各類資源、多方優勢互補協同的有效平臺和產業生態圈。這一模式可以解決我國目前產業園區產房面臨的兩組矛盾,即在政府方面,面對追求高效增長的經濟與日益減少的資源之間的矛盾,政府一方面要求經濟的快速發展,一方面又要解決日益減少的土地資源等問題,迫切需要一種高效利用的平臺既能實現經濟發展又能高效利用土地資源。在客戶方面,面對追求核心競爭力的提高與市場運作效率低之間的矛盾,企業需要提高核心競爭力,就必須要求企業的成長環境日益優越。
通過“前港-中區-后城(Port-Park-City,PPC)”這一生態圈式可持續發展的模式,順利了解決了產業園區與商業地產,產業園區與產業集群之前的關系,從而形成港口、產業園區和產業新城和諧發展的完美閉環,即:港區+產業園區+產業新城。產業新城與傳統地產的區別在于其更加注重考慮區域價值的整體提升和產業孵化收益與運營收益,需要多環節、多渠道構建適應新需求的環境體系。所以一個優秀的小城市,在經濟、社會、文化、政治四個方面,有完整的體系。
在“前港-中區-后城”的商業模式中,“前港”指依托新建港口或升級已有港口,集聚貨物集散中心、商貿物流中心、商品交易中心,打造高效率低成本的物流服務平臺。
“中區”是PPC商業模式中,連接“前港”和“后城”的紐帶和主要載體。它是指依托港口發展或者與港航物流密切相關的臨港工業區、出口加工區、自由貿易區、保稅港區等,形成產業集聚區,鍛造先進的園區開發及運營能力。除了提供空間以外,它同時具備產業研究、產業聚集能力,運用“園區+資本”的運營理念,通過多元化創新投資融資模式,與潛力企業共謀成長。
以蛇口開發運營的PPC為例,作為前海蛇口自貿區的超大建設主體,招商蛇口在自貿區配套設施建設、郵輪母港、平臺建設、貿易投資便利化、跨境電子商務、金融改革與互聯網+等領域屢有突破創新。“自貿試驗區、一帶一路重要樞紐區、深港合作示范區、保稅港區”四區疊加模式,使“前海蛇口自貿區”成為國內開放度最高、優勢最突出的區域之一。
“后城”承接港口和園區高凈值人群的生活與服務配套。通過升級城市住宅區、購物消費區、生活娛樂區提供城鎮化綜合服務能力,以片區完善的基礎設施、教育、醫療等軟環境,滿足園區就業人員生活、消費、娛樂需求,吸引高素質人才落戶。招商蛇口所倡導“社區綜合開發模式”、“綠色地產開發理念”、“全程服務體系”,被譽為中國地產界“城市運營”、“可持續發展”最早的實踐者和成功典范。
價值鏈重構是一個系統工程,其中內部嫁接指在為內部價值鏈重構“構建內核”后,.利用港口作為交通樞紐所帶來的物流、人流、信息流,提升內部價值鏈關鍵節點質量為契機,推進.內部內部不同業務板塊以“港口”為支點,向“中區平臺”——這一價值鏈重構載體進行聚集,最終實現.內部價值鏈的嫁接和優勢疊加。
通過內部的價值鏈重構,實現了不同板塊之間的雁形結構和業務閉合,即內部價值鏈各板塊以雁形結構抱團出海,.內部價值鏈的不同接點實現了有機接合、清晰定位、側重分明,優勢正向疊加,形成完整閉合,從而產生1+1大于2的效果。
通過價值鏈導入、共享等價值鏈重構手段,實現企業內部價值鏈與全球價值鏈的對接,通過與東道國的合作,把招商局的價值導入行動(價值導入),在這一過程中,通過組建絲路銀行、絲路驛站,分設資產公司和運營公司,實現了.與東道國政府、企業和居民的價值鏈共享。通過價值鏈導入、共享等價值鏈重構等價值鏈重構行為,實現企業內部價值鏈與全球價值鏈的對接,綜合東道國實際需求及各個擁有的優勢,實現了產業賦能,在“一帶一路”沿線關鍵節點國家,形成了集貿易往來、商品集散、金融服務、資源配置為一體的產業發展綜合體,與東道國共同形成了全球價值鏈聯結閉環。
在完成價值鏈聯結后,在全球范圍和更高維度上,形成了價值鏈的重構——不同維度價值鏈的聚合,“集聚整合創新者”是招商局實施價值鏈聚合重構行為的動因,在這種動因下,推動了不同維度,不同業務板塊的價值鏈重新組合,加快外部資源集成和內部資源深度融合,提高了資源集聚水平和配置效率。
在價值鏈聚合中,.從橫向、縱向、虛實各個不同維度進行了價值鏈重構,將不同的利益主體聚合于內部的價值鏈中,在縱向方面,圍繞“前港—中區—后城”打造港口或產業集聚區,帶動綜合交通、港口開發、園區開發、物流、地產、金融等業務板塊以雁形結構次第出海。同時,推進了PPC商業模式的平臺功能,和企業“走出去”進行銜接,將以港口為核心的PPC模式園區,成為“走出去”企業重要聚集地和平臺,從而推進了領頭雁企業的上下游集聚發展、園區化經營方式,帶動國內產能過剩的產業,抱團出海,集群式發展,共建、共享“PPC”模式園區。
在橫向方面,注意已形成的價值鏈與其相關的產業,形成價值鏈的橫向關聯,通過創新價值鏈的關聯,籌建了絲路驛站、絲路銀行,為園區內的企業,提供資本服務,從而在產業鏈、貿易鏈和創新鏈之間,建立走橫向關聯。通過一系列價值鏈的重構工作,.使橫向、縱向、虛實等不同板塊、不同維度的產業鏈、資金鏈、貿易鏈、創新鏈,以“價值鏈聚合”為中心,融合了內部的資本與產業,形成了類似萊茵模式的企業、產業及金融共生、共榮的伙伴關系,構建了一個完整的商業生態圈,與東道國形成了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二 PPC開發模式下現代產業園區運行的治理體系
港口經濟是以港口為中心,港口市場為載體,綜合運輸體系為動脈,港口相關產業為支撐,海陸腹地為依托,并實現彼此間相互聯系、密切協調,有機結合,共同發展進而推動區域繁榮的開放型經濟。港口經濟概念闡釋了港口經濟的構成要素以及這些要素在港口經濟中發生的作用,即港口(P)是中心,城市(C)是載體,綜合運輸體系是動脈,港口相關產業(P)是支持,腹地是依托,強調的港口經濟各構成要素間的有機結合,共同發展的良性互動關系,指出港口經濟是一種開放型經濟的性質,即以港口為媒介,實現區域經濟的內外交流和區域繁榮。同時,以港區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帶動園區的產業落地、產業發展和產業創新,進而推動人口的不斷流入、城市配套的不斷完善、城市環境的不斷優化,實現城市的持續繁榮。
首先,現代港口在港口城市的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用。港口區域作為港口城市發展多元產業的首選空間,是建立新產業、帶動城市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是促進與國內外經濟交流,增加城市輻射功能的重要條件,作為世界貿易的中心環節,發揮著國際大流通的樞紐作用。要發揮港口在港口經濟及城市、區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要根據港口本身的經濟地理條件,做好港口的功能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區域生產力布局規劃、促進港城良性互動,帶動區域經濟整體協調發展。
其次,城市是港口經濟的載體。“以港促產、以產興城、港以城興、港城共榮”是國際港口名城的典型特征。如鹿特丹位于萊茵河與馬恩河匯合處,繁榮的大西洋海運航線和萊茵河水運線的交叉口之上,兼有海港和河港特點,享有“歐洲門戶”之稱,港口始終是鹿特丹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鹿特丹從貨物運輸中轉開始,依港口帶來的巨大貨物量和人流量,通過而已發達的煉油、化工、造船等臨港工業,培育先進的物流運輸體系等相關服務業,成為國際貿易中心和工業基地,實現了城市功能的第一次升級。在亞洲港口快速崛起的背景下,鹿特丹通過提升服務質量,提高運管效率,依托傳統服務業進一步衍生出金融保險、物流倉儲和專業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實現港產城(PPC)聯動發展的躍升。同時,鹿特丹還在原有的基礎上,拓展港口設施,把港口建成為集娛樂、商務、居住、辦公、休閑為一體的都市圈區域,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世界上絕大多數港口發展良好的城市,最終都發展成為該地區或國家的重要經濟中心城市。這樣的港口城市由于具有雄厚的綜合經濟實力、發達的港口服務業和集疏運等港口基礎設施、較高的城市化水平、外貿依存度等特征,港口城市成為區域乃至國際性商品集散中心和資本集散中心,為港口經濟的高效運作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帶動了港口經濟向縱深延伸。
第三,腹地是港口經濟發展的依托,決定了港口和港口城市的規模。港口城市因港而興,腹地幅員是否遼闊,經濟是否發達,與港口之間的交通是否便利,決定了港口貨物吞吐量的多少,勝地是港口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決定港口興衰的關鍵。在現代化港口發展體系中,以集裝箱運輸為主要目標,扶持內貿集裝箱運輸,發展海鐵聯運,建立多式聯運網絡是拓展港口腹地的有效方式。
PPC綜合開發模式,與港口、園區和城市良性互動發展的客觀經濟規律高度契合,既體現了“經濟發展,交通先行”的思想,又突出了產業集聚、產業集群的發展觀念,還符合港口與城市的地理空間演變規律。
產業園區是對以產業聚集為手段、產業成本為競爭力的園區化發展,其發展將更多的符合經濟活動的核心規律,也將從一般性的成本競爭轉向為效率的競爭和技術能力的競爭,將從一個規模化園區時代逐步走向“功能化園區”的時代。
PPC開發模式的“中區” 的現代產業園區,實際上是由于生產行為和交易行為帶來的一種空間聚集模式,初期的聚集所帶來的相關功能需求和衍生經濟行為,造成了園區不同發展階段的聚集方式和空間特征,也成為我們定義發展階段特征的主要依據。
近年來,隨著經濟市場化和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區域競爭日趨激烈,并出現了一些新的競爭態勢。這種競爭態勢具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國際競爭與國內競爭日益融合為一體,出現了國際競爭國內化、國內競爭國際化的趨勢。對于任何一個地區而言,即使我們的產品在國內銷售,我們參與的仍然是國際競爭,因為跨國公司和外國產品已經大規模地進入了中國市場。二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和區域競爭的加劇,我國區域競爭正在由過去的個體競爭走向群體競爭。以城市群和產業鏈為主體的群體競爭,已經成為當前區域競爭的新特點。可以說,目前我國區域競爭已經進入到群體競爭的新階段。
區域群體競爭主要包括兩種類型:一是城市群競爭。城市是區域的核心,城市競爭是區域競爭的關鍵。過去,我國城市競爭主要表現為單個城市之間的競爭,如長沙與武漢、上海之間的競爭。但隨著城市群的發展和區域一體化的推進,單個城市已經被整合到城市群之中,并承擔特定的功能,其作用是有限的。在這種情況下,整合各方面的資源和能量,發揮區域的整體優勢,在區域一體化基礎上以城市群的競爭取代單個城市之間的競爭,就成為一種新的競爭態勢。顯然,未來的區域競爭將是各大城市群之間的群體競爭,而并非單純是單個城市之間的競爭。尤其是,在參與高層次的全國競爭和國際競爭中,城市群競爭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以城市群參與國際競爭的成功案例是荷蘭的蘭斯塔德(Ranstad)。蘭斯塔德是由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烏特勒茨4個大城市和20多個中小城市組成的城市群。在這一城市群中,各個城市分工明確,并通過快速交通網絡有機連接起來,城市之間是“綠心”和綠色走廊。其中,阿姆斯特丹是空港、金融和現代服務中心;海牙是行政中心,為荷蘭政府和諸多國際機構的所在地;鹿特丹為歐洲第一大港(曾經是世界第一大港),港口經濟和臨港工業十分發達;而烏特勒茨作為荷蘭的地理中心,為全國的交通運輸和物流中心。其他中小城市的專業化分工也十分明確。對荷蘭政府而言,構建蘭斯塔德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拿蘭斯塔德與倫敦、紐約、巴黎、東京等國際大都市相抗衡,以城市群的整體優勢參與國際競爭,提高荷蘭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和檔次,同時避免單中心國際大都市帶來的“膨脹病”,創造一個生產、生活和生態協調發展的宜居環境。
二是區域產業鏈競爭。企業是參與區域競爭的微觀主體。在區域競爭中,企業競爭力的大小是決定區域競爭成敗的關鍵所在。過去,區域產業競爭主要表現為單個企業之間的競爭,但單個企業的能力是有限的。區域產業涉及到上、中、下游各個環節,需要相關產業的配合和支撐。隨著區域競爭的加劇和產業鏈式發展,區域產業競爭出現了由單個企業之間的競爭走向產業鏈式競爭的趨勢。在這種新的競爭態勢下,區域競爭力并非完全取決于單個企業,而是決定于區域整個產業鏈的整體競爭優勢。可以說,未來的區域產業競爭將是以整個產業鏈來參與全國的競爭和國際競爭。這樣,就需要改變過去那種區域發展中存在的“有企業無產業”的狀況,逐步構筑區域產業鏈的整體競爭優勢。
三 PPC開發模式下產業園區治理結構與贏利模式
目前我國產業園區從大的分類上可以劃分為技園區、一般工業園區、專業園區等,其治理結構有中國特色,可以歸納為三種基本模式:
1.準政府管理模式。園區管委會作為政府的派出機構行使一定的經濟管理權限,其主要職能是行政、經濟、社會事務以及開發規劃和管理,招商引資并為入園企業提供服務等。園區管委會機構精簡,辦事程序簡化,同時另設工商、稅務、質檢等派駐機構行使園區內特定職權。
2.超公司經營模式。這種模式的特點是園區的管理機構本身就是企業性質的單位,它以總公司的身份對園區進行規劃、開發和管理,盡管實際上承擔了一定的政府職能,但主要是通過基礎設施的開發建設、土地拍賣、技術和資金入股以及其他經濟合作形式對園區內企業進行經營。這種體制首創于深圳蛇口,也稱為“蛇口模式”,上海漕河涇新技術現代產業園區等也采用這種模式。
3.綜合型管理模式。這種模式將園區管委會與當地政府合二為一,一套班子、兩塊牌子,按一級行政區來管理園區,而園區內的一些行政、社會性事務則由所在地行使,這種模式主要適用于整個城區作為園區,或者園區是原有城區建制的一部分。例如蘇州工業園區等是這種模式。
產業園區盈利點分布情況
傳統園區盈利模式主要依賴土地收入,不過這種模式已經逐漸走進瓶頸,大量園區運營處于盈虧平衡或略有虧損的狀態,收入的主要來源是稅收分成、政府的各類補貼和轉移支付。而為了招商引資和吸引產業入駐,各地園區在土地、稅收方面又采取很多減免的優惠政策,這致使園區自身的收入和盈利能力更加脆弱。園區主要的盈利模式類型有以下幾種:
產業園區盈利模式類型
園區的盈利模式并不是單一類型的,往往是多種模式混合運用,隨著園區開發建設和運營發展的逐漸成熟,園區的盈利模式也將從單一走向多元,從低級階段走向高級階段。由于各類園區的產業類型和發展階段不同,其盈利模式也不同。不同盈利模式下各環節的盈利能力也不盡相同,下表對各類盈利模式進行了比較:
產業園區盈利方式比較
轉載自:賀沛 PPP產業大講堂
免責聲明:天信咨詢轉發文章的版權屬原作者所有,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僅供參考、交流的目的。如有侵權或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后臺聯系處理。
信行天下 自然天成
END
PPC開發模式下現代產業園區治理結構分析
PPC開發模式下現代產業園區盈利模式分析